status
type
date
summary
slug
tags
category
Property
password
icon
想到哪写到哪系列,主要是整理长期以来对我担的相关贴膜。
本期讨论:李勣其人的性格
前言
关于李勣的性格我觉得还是先上旧唐书中英卫合传的史评作为合适,不知道这位写史评的史官是哪一位但是确实是捉笔如刀,品评绝世名将就该像品评绝世美人:
近代称为名将者,英、卫二公,诚烟阁之最。英公振彭、黥之迹,自拔草莽,常能以义藩身,与物无忤,遂得功名始终。贤哉,垂命之诫!敬业不蹈贻谋,至于覆族,悲夫!卫公将家子,绰有渭阳之风。临戎出师,凛然威断。位重能避,功成益谦。铭之鼎钟,何惭耿、邓。美哉!
赞曰:功以懋赏,震主则危。辞禄避位,除猜破疑。功定华夷,志怀忠义。白首平戎,贤哉英、卫。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在唐代的政治正确中英卫二人会被永远地绑定,呈现出来的样子乍看也会认为两者有微妙相似的沉静外壳以及似乎一致的端庄特质。这可以从与双方相关的碑文当中看到类似的描述,如李靖碑中所言“谋而后动,智越老成;宽而纳众,量含多士。”以及“顾盼扬采,鼓动生风。”又如李勣之子李震墓志中写到其父所言之“司空以儒雅击及,大启高门。”
当然,相似之下实则有完全不同的内核,像镜子两边照出不一样的人…
先说李靖,史评中强调其“将家子”的出身与“凛然威断”的个性。个人认为他的持重凛然是他天生养成的性格如此,是内向的戒备的也是不怒自威的。而且他确实有很多资本(正儿八经的陇西李氏、将门贵胄,少年时期就得到杨素和韩擒虎的双重赏识)可以拒绝各种不感兴趣的虚与委蛇,他的性格某种意义上在先天养成和后天经历中都在变得更加……冷淡?真正让他感兴趣的事情实则寥寥,打仗绝对算一个,写兵书也算,可能壮年时期尚且心怀一些救民于水火的壮志,后来对参政那是百分百没兴趣。无论是托疾辞官、闭门谢客、试图直接拒绝李二派他去观察黜陟的任命,都反映出他对在他看来琐事的不关心。包括他几次打完仗回来被弹劾军纪,他也懒得发表言论,在我看来这只是因为他不关心。而他关心的事呢?打仗、写了N本理工科论文一般的傻瓜新手打仗教程。
所以旧唐书李靖史评的精妙就在于,很好地写出了李靖的距离感,距离又带来了威严。
而关于李勣的部分,则是强调其草莽出身,由此引申出重情义和与物无忤的两个点,看起来很离奇,竟然有人能如是两全。
相比李靖,李勣除了看起来也是收获颇有风度的名将评价之外,其他方面几乎完全与前者相反。李靖出自高贵的五姓七家,李勣(或者说徐世勣)家只是除了钱什么都没有的土财主;李靖从小和杨素韩擒虎等名将坐而论道,李勣的打仗全靠自己半路出家在农民战争里摸索经验;李靖很有文化也很爱写书所以留下兵书无数,李勣则以文盲而天生会打仗骄傲(神道碑“孙吴艺术,弗学而生知”&墓志“至如石阵沙城之变,三宫七舍之奇,匪因黄石之书,自得紫房之妙”);甚至李靖谢绝宾客以疾辞官一听说议政就头疼,李勣却是个(会因为个人感情而)有相当高的政治积极性的人。
当然上述内容的简单对比还是太过笼统毕竟我英如一本读不完的书(收收姐宝男滤镜)值得我再大写特写……
1、威而能爱
在高宗李治为李勣御制御书的神道碑中有一句评价是为“其为吏也,严而不残,其为将也,威而能爱。”于我而言威而能爱大概是解读英国公其人最重要的切入点。与李靖的威严出自距离与冷漠不同,李勣是以平易获得威严而不是以距离获得威严。而这份平易是出自“能爱”……这既是史书中讲的重情重义,也包含了一种更广阔深沉的感情付出。
其源流部分可能出自家传:
与其父盖皆好惠施,拯济贫乏,不问亲疏。(旧唐书)
当然也与他后来混迹土匪窝有关,不过所谓瓦岗寨,在隋末事实上的形态更接近一种松散的乡亲邻里武装政治联盟,观察早期骨干成员会发现大家都是老乡……然后老乡带着老乡投奔,云云。在起义之初不存在什么明确的纲领,有很明显的乡下土豪互保意味,比如说不要打劫同乡:
韦城人翟让聚众为盗,勣往从之,时年十七,谓让曰:“今此土地是公及勣乡壤,人多相识,不宜自相侵掠。且宋、郑两郡,地管御河,商旅往还,船乘不绝,就彼邀截,足以自相资助。”(旧唐书)
很显而易见的是,李勣显然与早期的革命战友或萍水相逢的朋友都保持了相当深远且不错的情谊、并且十分乐于给予仕途上的帮助:
魏徵、高季辅、杜正伦、郭孝恪皆游其所,一见于众人中,即加礼敬,引之卧内,谈谑忘倦。及平武牢,获伪郑州长史戴胄,知其行能,寻释于竟,推荐咸至显达,当时称其有知人之鉴。(旧唐书)
这里真是有个很华点的内容是,连魏徵老师都跟英公是引入卧内这种程度的亲密?能不能把这段细节展开细说………还有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单雄信:
又,初平王世充,获其故人单雄信,依例处死,勣表称其武艺绝伦,若收之于合死之中,必大感恩,堪为国家尽命,请以官爵赎之。高祖不许,临将就戮,勣对之号恸,割股肉以啖之,曰:“生死永诀,此肉同归于土矣。”仍收养其子。
李勣对单雄信遗孤爱同己子也并非史书虚美,依照元和姓篡,单道真官至梁州司马,其子单思敬甚至做到安东都护府都护这样的高官,而安东都护府众所周知是李勣灭高丽后设立于平壤的机构,那么单思敬的历官或可说明他曾随英国公伐高丽。在这次战争中李勣不止是把徐敬业带去刷业绩,既包括前文所言单思敬,也还包括郭孝恪之子郭待封。
郭孝恪,许州阳翟人也,少有志节。隋末,率乡曲数百人附于李密,密大悦之,谓曰:“昔称汝颍多奇士,故非谬也。”令与徐勣守黎阳。后密败,勣令孝恪入朝送款,封阳翟郡公,拜宋州刺史。令与徐勣经营武牢已东,所得州县,委以选补。(旧唐书)
别帅冯本以大军援裨将郭待封,船破失期。待封欲作书与勣,恐高丽知其救兵不至,乘危迫之,乃作离合诗赠勣。勣不达其意,大怒曰:“军机急切,何用诗为?必斩之!”万顷为解释之,乃止。(旧唐书)
郭待封为郭孝恪次子,征高丽时为英公裨将,当然可以视作是一种对故人之子的提携(此处不要觉得说必斩之是李勣真的很凶残脾气爆,而是因为郭待封作为郭孝恪的儿子在李勣眼中当然是从小看到大的侄儿,讲话自然比较随便)。郭孝恪在河南起义军中曾长期与李勣搭档担任其长史,李勣的两次投唐与先下虎牢关之功都是与郭孝恪有不少配合,两人的情谊延续时间颇长,甚至在郭孝恪战死后也继续作用在郭待封身上。某种意义上来说李勣和郭孝恪是一对很默契的组合,以后可能会单独出一篇聊聊。
再来看旧唐书中的总结:
勣前后战胜所得金帛,皆散之于将士。
每行军用师,颇任筹算,临敌应变,动合事机。与人图计,识其臧否,闻其片善,扼腕而从。事捷之日,多推功于下,以是人皆为用,所向多克捷。洎勣之死,闻者莫不凄怆。
从中不难看出李勣因平易近人而获得的广泛爱戴。与此相关的有趣案例发生在李二亲征高丽期间,册府元龟中如是记载:
初,遼東之陷也,城甲懼而請降,既而中悔,帝怒其反覆,許以城中人物分賜將士,至是,李勣見且受降,率甲卒數十人請於帝曰:戰士奮厲爭先不顧矢石者,貪獲虜耳,今城垂拔,奈何更許其降,無乃孤將士之心,成黠虜之計!帝下馬而謝曰:將軍言是也,然縱兵殺戮,虜其妻孥,朕所不忍。將軍麾下有功者,朕以庫物賞之,庶因將軍贖此一城!勣乃止。
李二征辽的战争中李勣是名义上的行军大总管,同时配合多路行军总管大家一起行动,固然讨薪这种事直接找大领导很正常,不过大家有胆子直接找大领导、要大领导带自己面见大老板的勇气是否也在侧面说明,大家对大领导的脾气非常有自信——大领导在这方面几乎没有脾气,肯定会帮我们解决问题。而李勣的确也不负众望地带人去越级上访找李二了,不得不说某些方面英公真是毫无替老板分忧的自觉,带着下属敲老板竹杠无比自然,感觉实在是太不把老板当外人也太自信于老板的临场表演水平……换我我也喜欢英国公这样的领导啦,有问题真的带你解决有钱真的带你一起赚!但是,平易亦不代表不威严,旧唐书李义琰传中提到:
李义琰,魏州昌乐人,常州刺史玄道族孙也。其先自陇西徙山东,世为著姓。父玄德,瘿陶令。义琰少举进士,累补太原尉。时李绩为并州都督,僚吏皆望风慑惧,义琰独廷折曲直,绩甚礼之。
李勣为并州都督时僚吏皆望风惧怕——这是威严的部分;唯独李义琰敢当面给他提建议而李勣不以为怪而甚礼遇之——这是能爱的部分。这个小段子是对李勣威而能爱的性格的典型体现。不过话说回来,事实上也可以理解部分文官僚吏会害怕李勣,根据一些证据英国公大概率长得像胡人(或者说五官比较深刻+眼睛很亮,可能眼睛颜色偏浅?),且脸上没表情时看起来的确是比较严肃不好相处的样子:
贾嘉隐,年七岁,以神童召见。时太尉长孙无忌、司空李勣于朝堂立语,李戏之曰:“吾所倚者何树?”嘉隐对曰:“松树。”李曰:“此槐也,何忽言松?”嘉隐曰:“以公配木,则为松树。”无忌连问之曰:“吾所倚者何树?”嘉隐曰:“槐树。”无忌曰:“汝不能复矫对耶!”嘉隐应声曰:“何须矫对,但取其以鬼配木耳。”勣曰:“此小儿作獠面,何得如此聪明?”嘉隐又应声曰:“胡面尚为宰相,獠面何废聪明!”勣状貌胡也。(大唐新语)
电眸异表,云角殊桢。(墓志)
匈奴昔尝遣使,求识于公。类彼王商,竟贻真相之目;均夫李广,惮其飞将之名。(墓志)
除却电眸异表这个描述,志文中以汉代王商作比的内容也值得注意。首先是王商的事迹:为人多质,有威重,长八尺余,身体鸿大,容貌甚过绝人。河平四年,单于来朝,引见白虎殿。丞相商坐未央廷中,单于前,拜谒商。商起,离席与言。单于仰视商貌,大畏之,迁延却退。天子闻而叹曰:“此真汉相矣!”当然首先感觉英国公应该…长得不是这个高大猛男挂(否则史书早写身长八尺体魄魁伟了)只是借来吹的……主要是强调李勣治边的成效甚至于突厥人都要来求认识求眼熟求包养(不是)……稍微扯远了一点,不过就当做附赠的长相探讨彩蛋XD
2、坚硬的内核与微观的感情
言归正题,在威而能爱的表面下事实上显露的是李勣相当坚硬的内核。并非说为人处事多么刚直,相反的是他在人际关系方面是堪称八面玲珑且感情真挚的,每一个与他相关的人都能在他那里收到足够分量又非常真诚的爱(通常表现为具有实质意义的关照提携照顾)。不过这又无碍于李勣自身的岿然不动,这种岿然不动不来自于李勣本身性格多么广义上的与世无争(废话,真与世无争还出来造反?),而是既然有坚硬的内在则他不需要再于外在上造甲,自然能够轻易地表达出平易有爱的对外气质。
可以说青少年时期在河南造反那一段时间的经历基本就确定了李勣的整个人设基本后来就没再怎么变化过,比如说文盲……啊不,是一方面是固定了他的性格,另一方面也给他固定了很多亲缘关系。
亲缘关系与微观感情放到后面分析。性格而言,旧唐书说李勣自拔草莽,实则是在说李勣为人有侠义且洒脱大方,这是贯穿他生命始终的特质。先论他洒脱大方的部分,大方自不必说,他是出了名的没架子,经常跟晚辈自黑,而且在赏赐下属方面是物理大方,洒脱可见他对死亡的态度:
王玄策之破天竺也,得方士那罗迩娑婆寐以归,自言有长生之术。太宗颇信之,深加礼敬,使合长生药。发使四方求奇药异石,又发使诣婆罗门诸国采药。其言率皆迂诞无实,苟欲以延岁月,药竟不就,乃放还。上即位,复诣长安,又遣归。玄策时为道王友,辛亥,奏言:“此婆罗门实能合长年药,自诡必成,今遣归,可惜失之。”玄策退,上谓侍臣曰:“自古安有神仙!秦始皇、汉武帝求之,疲弊生民,卒无所成。果有不死之人,今皆安在!”李勣对曰:“诚如圣言。此婆罗门今兹再来,容发衰白,已改于前,何能长生!陛下遣之,内外皆喜。”娑婆寐竟死于长安。(资治通鉴)
对不起又是这段黑枪李二的(……)被我拉出来反复品味……可以看到李勣对生死的态度是相当超脱的,且特别一针见血地表示你看他都老成这样了……这种态度在他面对自身死亡时也一样:
自遇疾,高宗及皇太子送药,即取服之;家中召医巫,皆不许入门。子弟固以药进,勣谓曰:“我山东一田夫耳,攀附明主,滥居富贵,位极三台,年将八十,岂非命乎?修短必是有期,宁容浪就医人求活!”竟拒而不进。(旧唐书)
呵呵没有任何那种还想再活五百年的欲望……另外李勣死前开爬梯也很有意思,让我想起非诚勿扰电影里自己给自己办葬礼的事:
忽谓弼曰:“我似得小差,可置酒以申宴乐。”于是堂上奏女妓,檐下列子孙。宴罢,谓弼曰:“我自量必死,欲与汝一别耳。恐汝悲哭,诳言似差,可未须啼泣,听我约束。……“
感觉英公必然对那种因为人要死了所以哭天抢地如丧考妣(好像不是如)的氛围很不感冒,所以要气氛搞热一点来宣布遗言,堂上奏女妓,檐下列子孙,何等的圆满人生,何等的潇洒淡然,何等的寂寞空无……
再论他侠义的部分,曾经看过键史老哥的一句话描述英公为“履冰于天心而侠骨犹存”,的确是最合适的写照。前引单雄信之记载是其一,不再赘述,而事实上也不止于这一条:
族孙楚金有至行,与兄越石皆举进士。州欲独荐楚金,固辞,请俱罢。都督李勣叹曰:“士求才行者也。既能让,何嫌皆取乎?”乃并荐之。(旧唐书张楚金传)
需注意的是唐初大概是不允许兄弟同举的,那么英公这里就感觉是官场里相当典型的大侠行为了,见之不平何妨犯禁(没有这么夸张但是意思是能对上的)。另外还可以看说烂了的那句李勣自述:
英公尝言:“我年十二三为无赖贼,逢人则杀;十四五为难当贼,有所不快者,无不杀之;十七八为好贼,上阵乃杀人;年二十,便为天下大将,用兵以救人死。”(隋唐嘉话)
土匪还是大侠本也只在大侠的一念之间……不过这句话里的细节我觉得还是挺值得玩味的,这里李勣自我定位已经是天下大将,他所描述的功业却并不是更加宏大的所谓荡靖烟尘削平四海,而仅仅是“救人死”而已,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在李勣的认知里看待问题其实是比较微观的,他所救的也只是目光所及的人罢了。
而他的微观世界由什么构成呢?由人情和亲缘的关系,很多时候看史书记载会觉得英公的世界完全由人情链接,虽然也是背负有责任感的人但是责任的东西比较具象具体、比较渺小…?感觉李勣简直完全与宏大叙事绝缘也难怪一些古人键史大骂其没大局观,其实也没说错,非要说的话感觉英国公:对不起宏观层面是什么?朋友说感觉他就是那种不关心公司股价只在乎手里项目和组里小弟以及老板准备去哪玩个爽的人……
举个例子说,从微观人情的角度来看废王立武,李勣表态支持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他和李治的私人关系亲密。(关于他和李治的分析可以看我之前的杂谈)另一方面,最开始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拉上宰相团队准备跟李治死磕的时候李勣选择拒不出席会议,其实除了表达对荔枝的支持,他也是不希望跟长孙哥小鸟彻底撕破脸的,尽管他跟这两位完全不熟甚至可能还关系不太好。但是李勣在微观人情的处理上就是这样,他重视人际关系且不希望自己身边的某种稳定关系被破坏,所以某些端水的行为会显得他在担规避风险,但是他所规避的风险不是出于自保而是,不希望风险带来的对周身人际关系的破坏……也许可以认为侠义感也是来自于这里,就是李勣做的一些事也不纯是为了自己甚至可能主要是为了别人(当然也可以说为了保持周围微观人际的完美也是一种为了自己)。
这种维持周围微观人情世界的习惯可能就是形成于隋末农民起义期间,如前所述我认为所谓瓦岗寨本就更像乡间邻里互相照应的松散联盟,这就是最讲人情的一种组织。曾经一起造反的老乡好友们构成了李勣最重要的微观人情关系之一,可以看到他一度推荐过的诸多瓦岗旧人以及长期保持交往与给予关照的人们似乎不少都是这一时期的老相识,可能也是出于在这种人情关系中生出的责任感李勣谨慎选择投唐——因为要给自己微观世界带来的一串挂件找个最合适的归宿。当然,另外两个重要的微观人情就是和李世民李治父子以及在并州十六年推荐过的那些优秀后生。
3、实际帮助大于感情支持
李勣是个……如果觉得你很好就会想办法捞你罩你保你的人,不过正因为他待人相当真挚不吝感情,所以事实上他倾向于给予人实际帮助大于给予感情支持。
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带人上分和给人写推荐信(喂),甚至直接带你出去拿名额(喂),请看隋唐嘉话里这条:
英公李绩为司空,知政事,有一番官者参选被放,来辞英公。公曰:“明朝早向朝堂见我来。”及期而至,郎中并在傍,番官至辞,英公频眉谓之曰:“汝长生不知事尚书、侍郎,我老翁不识字,无可教汝,何由可得留,深负愧汝。努力好去。”侍郎等惶惧,遽问其姓名,令南院看榜。须臾引入,注与吏部令史。
这么务实的帮助谁看了不心动?当然实际帮助远不止写推荐信而已,还是可以看与单雄信的这段:
充既平,雄信将就戮,英公请之不得,泣而退。雄信曰:“我固知汝不了此。”绩曰:“平生誓共为灰土,岂敢念生,但以身已许国,义不两遂。虽死之,顾兄妻子何如?”因以刀割其股,以肉啖雄信曰:“示无忘前誓。”雄信食之不疑。(资治通鉴)
看这段固然很容易被一些r18g段落吸引不过不要忽视,割肉是为了表示无忘前誓,即“我非背誓之人”,更重要的是在单雄信抛出“我知道你办不了事”的情绪宣泄时,李勣提到的则是更加现实的问题——既然我已为了你把能做的都做了却还是事无转圜,所以就看如此情况还能做什么其他的吧,至少我会照顾你的妻子。这就是所谓的实际帮助大于感情支持。(当然前夫哥人都快无了临终关怀肯定少不了的这不是来说无忘前誓了……)
此外,人生指导自然也可以算是实际帮助:
张文瓘,字稚圭,贝州武城人。隋大业末,徙家魏州之昌乐。幼孤,事母、兄以孝友闻。贞观初,第明经,补并州参军。时李勣为长史,尝叹曰:“稚圭,今之管、萧,吾所不及。”勣入朝,文瓘与属僚二人皆饯,勣赠二人以佩刀、玉带,而不及文瓘。文瓘以疑请,勣曰:“子无为嫌。若某,冘豫少决,故赠以刀,欲其果于断;某放诞少检,故赠以带,俾其守约束。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因极推引。(新唐书)
这段简直是我的人生挚爱也是我的姐塑来源,佩刀、玉带、焉用赠?姐对每一个人都是如此细心又如此走心,当我收到姐的礼物怎么可能不为了姐的殷殷切盼而开始做梦成为姐的挂件(啊?)而且姐真的好温柔……以及张文瓘后来一个那样严正能断的一个人一脸疑惑跑去找姐要解释也好萌好萌,这段真的完全就是又端庄又温柔又见多识广还被人依赖的姐啊……
另一段人生指导可见:
弟子延佑,弱冠本州举进士,累补渭南尉。刀笔吏能,为畿邑当时之冠。司空李绩尝谓曰:“足下春秋甫尔,便擅大名,宜稍自贬抑,无为独出人右也。”(旧唐书)
这也很符合李勣“与物无忤”的处事准则,不过此处大概还是要强调他的无忤是一种维持微观关系的需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反面本就是人情关系的崩坏……题外话一点,喜欢给人人生指导大概还体现出英公的好为人师,不过我感觉倒是不是那种爹味说教而是真心为你好的姐性关怀,就像某坑王作家写的那种会带着师弟买西装作为人生礼物的师姐啊!(等一下这不就是张文瓘那个故事么?)
虽说一个半文盲这么喜欢分享经验有点搞笑,但是这也是李勣的内在相当坚定的体现之一。继续说给予实际帮助的部分,事实上在和李世民李治父子相处时李勣也是这样,基本都是出于个人感情所以无条件支持或为之行动,一种你开心就好我能办就行。观诸史书,李勣应该是没和这父子俩唱过一毛钱的反调,有时候看来很难不说一句别太溺爱……不过话分两头,想来也正是李勣这种行动大于情感的行为导致了凤英之间在完全默契的同时又似乎颇为拧巴,大概是李二这人的感情诉求比较强烈吧,这个之后也会专门写写来讨论的(好多flag)
4、一点余论
上面说了那么多主要在强调李勣的端庄威严温柔并重充满姐性光辉,不过这里的余论还是要说其实……李勣其实是个蛮喜欢讲缺德冷笑话的人:
郭正一为李英公征辽管记,绩还曰:“此段行,我录郭正一可笑事,虽满十卷,犹未能尽。”(隋唐嘉话)
唐左司郎中封道弘,身形长大而脔甚阔。道弘将入阁奏事,英公李勣在后,谓道弘曰:“封道弘,你臀斟酌坐得即休,何须尔许大?”(启颜录)
英公时为宰相,有乡人尝过宅,为设食。食客裂却饼缘,英公曰:“君大少年。此饼犁地两遍熟,概下种锄埘收刈打扬讫,硙罗作面,然后为饼。少年裂却缘,是何道此处犹可,若对至尊前,公作如此事,参差斫却你头。”客大惭悚。(隋唐嘉话)
非常自然地缺德别人,至于最后这条在客人听来是不是冷笑话……另说!不过在英公看来想必是十分得意于自己的幽默感,有机会就会夹带一二。又比如打完高丽以后李勣曾(出钱找人)写贺曲取名叫《夷来宾》:
及辽东平,行军大总管李勣作《夷来宾》之曲以献。(新唐书)
这个也很幽默,我们来用一下章怀太子李贤注版后汉书:
王制云:“东方曰夷。”夷者,柢也,言仁而好生,万物柢地而出。故天性柔顺,易以道御,至有君子﹑不死之国焉。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故孔子欲居九夷也。【注曰“后相即位二年,征黄夷。七年,于夷来宾,后少康即位,方夷来宾”】
感觉泉男建泉男产:也不是很想做这个来宾呵呵有没有回家的飞机票……
又及,在李治为英公所写的碑文上有一句“就礼俗而存道,因善谑而申讽”,前半句很好懂李勣肯定是个社会化程度超高的人因为确实十几岁就出来混社会了,后半句实则典出诗经里面的卫风·淇澳: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虽然不能排除虚美的成分不过看起来真的还蛮喜欢这种讲话经常缺德又搞笑的翩翩君子?再顺着淇澳发散一下,李勣要真是有匪君子那也只能字面意义上理解:这个匪真的是土匪的匪啊……这显然是一个对我担生平和性格特点巧妙双关,真正的有匪君子。(啊?
最后想说李勣此人一看就是外向e人,完全不是李靖那种看到人就烦的,正相反感觉李勣享受社交尤其近乎强迫症一样维持自己的微观关系网并且热衷于照顾其他人给予帮助,不过感觉他对是否 收获与之相对应的好评是无所谓的,似乎更在意维护人情本身。而谁要是打破了这种平衡的美好,待遇可以参考李密——
放轻松,至少英公会给你大办一个葬礼。我们下期见!
- 作者:萧晓
- 链接:https://xjxx.vedfolnir.top/article/jiangtan1
- 声明:本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